长沙晚报讯(记者 唐江澎 通讯员 吴昊)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在新生儿童增多的同时,可能意味着出生缺陷儿童的增加。昨日,我省召开《湖南省出生缺陷防治办法》(简称《办法》)工作推进会,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守护未来,让爱无缺”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公益活动项目同时启动,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向湖南捐赠1000万元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检测,对确诊的贫困家庭患儿提供救助(每位3000至10000元)。据悉,《办法》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我省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出台出生缺陷防治省政府法律规章的省份。
四大因素导致我省患儿增多
据湖南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张健介绍,四大因素导致我省出生缺陷患儿增多。
一是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如噪声、射线、电脑、电波、高温等)、化学因素(铅、汞、镉等重金属、各类石油化工毒物、农药以及对胎儿有致畸危险的药物等)、家庭环境因素(孕前或孕期吸烟与酗酒、生理卫生习惯差或饮食结构不合理等)造成自然流产、死胎及多种缺陷。
二是遗传因素。许多常见的遗传病和出生缺陷是通过家系遗传的方式传递给子代的。某些传染病及性病,如乙型肝炎、疱疹病毒及支原体感染、梅毒、淋病等,病毒的遗传物质进入了母体细胞,也可由母亲传染给胎儿,造成胎儿流产或畸形。
三是社会因素。食品、药品、大气和饮用水质污染等环境因素造成的出生缺陷,往往是通过影响围孕期父母的生殖细胞或胎儿的早期分裂细胞产生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或基因表达失误引起的。因此,大部分出生缺陷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是其他因素。社会和公民对优生优育重视不够,不配合政府开展的一些预防措施,如服用叶酸等。还有取消强制婚前医学检查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出生缺陷防治带来了一些困难。
减少出生缺陷重在预防
为加强预防工作,《办法》规定:一是加强出生缺陷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预防出生缺陷意识,是减少出生缺陷的根本性措施;二是实行综合预防,《办法》对环境保护、女职工劳动保护、育龄人员和婴幼儿科学补碘等作出了规定,力求为育龄人员创造良好的生育条件和基础;三是加强专业预防,国家规定,对出生缺陷分别从婚前和孕前、孕期、新生儿三个节点实行三级预防;四是完善政府公共卫生服务,《办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以及我省实际,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婚前医学检查、孕前医学检查、叶酸增补等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实行免费服务,并给予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专项补助。
救助万名患儿远离出生缺陷影响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支持下,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直接指导下,以“百千万亿工程-2015守护未来让爱无缺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公益活动”为核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工作。“百千万亿工程”是指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开展的“走进百座城市开展出生缺陷干预救助活动,扶持千家医院参与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工作,救助万名患儿远离出生缺陷影响,普及亿人大众关注出生缺陷干预救助”。
我省要求,全省各个筛查医疗机构对高危新生儿、低体重儿及时进行临床追访,协助筛查管理中心及时召回新生儿疾病筛查阳性患儿。新生儿疾病筛查坚持“谁筛查,谁治疗”的原则,对筛查出的苯丙酮尿症患儿每年给予6000元/年治疗费用补助,甲状腺功能低下患儿500元/年补助治疗。2015年我省苯丙酮尿症患儿已纳入新农合大病报销范畴。
名词解释
出生缺陷——指婴儿出生前发生的身体结构、功能或代谢异常,是导致流产、死胎、婴幼儿死亡和先天残疾的主要原因,通常包括先天畸形、染色体异常、遗传代谢性疾病、功能异常如盲、聋和智力障碍等。出生缺陷是全球共有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之一,根据《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显示,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约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约90万例。 |